发布时间:2025-10-15 18:10:02    次浏览
【亚太日报斯里巴加湾市记者郑捷】由中国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文莱海洋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碧海丝路,东方之舟”展览23日在文莱海洋博物馆开幕。展览主要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展示中国特别是海丝起点城市泉州的港口、瓷器、墓碑、帆船、钱币、图片、视频等,内容十分丰富。为期一个月的联合展览将主要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泉州的历史地位、中国与文莱的历史交往、文莱出土的中国各个朝代的陶器和瓷器等。 中国-文莱联合在文莱海洋博物馆举办“碧海丝路,东方之舟”展览。亚太日报记者郑捷摄。地处加里曼丹北部的文莱国,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度,与中国有着友好的交往历史。早在西汉时期,两国就有贸易交换,唐代两国政府间开始了正式交往,宋代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两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特别是1408年,渤泥国王率领150多人的使团来访。文莱出土的大量唐宋以来的中国文物,不仅证明了文莱昔日的强盛与繁荣,更揭示了中国与文莱之间的密切联系。而泉州作为中国南部的重要港口,是许多文莱商人、使节甚至是国王向往的地方,同样地,文莱也是泉州人从事贸易或移民的首选地。近三十年来,文莱哥打巴都地区(石头城)出土大量宋朝以来的中国文物﹐文莱政府在当地建立博物馆﹐又在该区绵延两公里的文莱河支流甜柑河(Limau Manis River)河畔挖掘出约5万件唐朝以来的中国文物﹐包括大约一千枚唐代货币﹐不难想像当年文莱商业贸易的繁华兴盛﹐和中华文化在当地的影响。 文莱河支流甜柑河河畔挖掘出约5万件唐朝以来的中国文物。亚太日报记者 郑捷 摄泉州在中文关系史中有着特殊地位。宋朝时期(960-1279),泉州政府派官员蒲宗闵来文从事外交和经济工作。蒲在国外出使11年并最终长眠文莱(1264年曾到文莱)。明朝时期(1368-1644),渤泥国加那王率150余人的代表团访华,第一站就是在泉州登陆,从此踏上中国国土,书写了中文友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中文建交后,苏丹陛下于1999年8月访问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又称作“海上瓷器之路”,而泉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古代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曾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 1997年在文莱以北32海里,水深62米处打捞西元15世纪沉船中的中国陶器。亚太日报记者 郑捷 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宗教传播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因此泉州成为多种宗教聚集的地区,史迹丰富,至今仍保有大量教堂、清真寺、道教和佛教庙宇等,素有“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伊斯兰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等在泉州定居,他们平等生活、和谐共存。据记载:唐朝初,穆罕默德四贤徒来华,其中三贤和四贤终生在泉州传教。二人多有善行,受到人们尊重。他们逝世后,灵柩葬于“灵山圣墓”。中国驻文莱大使杨健对记者说,从历史来看,中文两国建立了长久而稳固的关系。西汉时,两国商人就有稳定的往来。宋代,双方商贸、文化交流迅速扩大,至明代,达到顶峰。渤泥国加那王1408年率团访华是中文关系重要的历史事件。近年,文莱出土了大量宋、元文物,不仅证明两国的紧密关系,也说明文是古代中国沿海居民经商、移民的理想地。从一千多年的交往史可以看出,中文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友好。 文莱观众在看展览。亚太日报记者 郑捷 摄杨大使说,展览体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面貌,也恰逢中国政府推进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中国同包括文莱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伟大航海家郑和曾在东南亚留下许多足迹和动人的故事。今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中方希望与文莱及所有东南亚国家一道,推动更多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赢。文莱比拉王储陛下,文莱各政府内阁部长、官员、各国驻文莱外交使、观众等数百人出席了开幕式。